开头先抛个事儿:七年前,一位戴眼镜的小老头在南京的实验室里随口说了句“咱们某些地方已经超过美国了”,结果外媒笑成一片,国内网友也跟着起哄,说他是“吹牛不上税”。七年过去,美国福特号还在船厂里“返工”,咱们的福建舰却已经稳稳当当出海遛弯。这一来一回,打脸声啪啪响,故事得从头说起。
先把时间拨回1960年,江苏扬中一个普通家庭里,收音机被拆得七零八落,拆机的小孩就是马伟明。那时候没人想到,这个爱鼓捣电器的娃娃后来能把中国海军的底子夯得这么瓷实。1978年高考恢复,他一头扎进海军工程大学,再后来去清华读博,毕业就扎根部队,一干就是几十年。搞科研这事儿,外人看着枯燥,他却乐在其中:图纸上一根线改来改去,实验室灯火通明到凌晨,外人看着是苦,他说是“打游戏通关”。
1996年,马伟明带着一票博士、硕士开始啃硬骨头——舰船综合电力系统。当时全世界都还在用交流,他非要搞直流,同行说他异想天开,他就一句话:“交流是别人做过的,我们想超车就得换赛道。”十年没日没夜,终于把中压直流系统从图纸搬到实舰。这套玩意儿有多牛?简单说,同样发一万度电,美国的交流系统损耗一千度,咱们只损耗三百度,省下来的电足够多弹射好几架舰载机。
2017年,央视来采访,他指着一台一人多高的设备,淡淡地说:“这个,美国没有。”节目一播出,网上炸了锅,外媒酸溜溜地写“中国科学家夜郎自大”,国内网友也半信半疑。马伟明没空吵架,转身又扎进实验室。后来大家才知道,他那句话真不是吹牛,因为福建舰用的电磁弹射,就是这台设备的“亲儿子”。
再说美国那边。1996年,美国海军开了个会,说要造一艘“划时代”的航母,名字都起好了:福特号。设计图纸上,电磁弹射、先进拦阻、双波段雷达,全是黑科技。2004年纽波特纽斯船厂正式开工,钢板切割那天,彩旗飘得跟过节似的。预算先定80亿,后来一路涨到130亿,美国人咬咬牙认了,毕竟“全球老大”的面子不能丢。
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,供应链断得七零八落,连航母用的特种钢都缺货。2013年舰体下水,特朗普还亲自去剪彩,结果2017年第一次海试,电磁弹射平均每240次就坏一次,拦阻装置更离谱,飞机差点掉海里。国会听证会上,议员拍着桌子问:“130亿就给我这个?”项目负责人满头汗,只能说“再给点时间”。
这边美国焦头烂额,中国却在闷声干大事。2005年,我们从乌克兰拖回“瓦良格”,满船锈迹斑斑,外媒笑话“中国想靠废铁学航母?”结果七年之后,辽宁舰正式服役,甲板上歼-15呼啸起飞,外媒闭嘴了。2019年山东舰加入,2022年福建舰下水,八万吨排水量,电磁弹射、中压直流、全电推进,全是马伟明团队的“土特产”。
福建舰第一次海试,弹射小车像弹玻璃球一样嗖嗖飞出去,甲板的震动幅度比美国公开的数据小一半。外媒跑去问五角大楼,发言人支支吾吾:“我们……还在优化。”有美国工程师私下感慨:“他们(中国)跳过了我们踩过的所有坑。”
其实中国也踩过坑,只是踩得快、改得快。2008年电磁弹射原理样机第一次试验,小车刚飞出去就炸了,现场乌烟瘴气。马伟明带着徒弟们连夜拆机器,发现是线圈绝缘不过关,第二天就去中科院找材料专家,三个月后新线圈到位,试验一次成功。美国那边呢?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2018年出问题,2020年还在修,2023年又延期,据说要2025年才能“基本可用”。
说到底,两边走的是两条路。美国习惯“一步到位”,技术没吃透就敢上舰,结果摊子铺太大,扯着蛋了。中国习惯“小步快跑”,先在陆地跑通,再上舰,舰上跑通了再量产。就像做菜,美国是把所有调料一次性倒进锅,咸了没法改;中国是先尝一口再加点盐,味道自然差不了。
再举个细节:福建舰的拦阻装置,钢丝材料是国产的,强度比美国的高15%,重量还轻10%。别小看这点差距,航母上每一克重量都要精打细算,省下来的空间能多带两枚导弹。美国还在用上世纪的材料配方,不是他们不想换,是军工复合体觉得“老配方还能赚钱,换它干嘛?”
说到钱,更有意思。福特号130亿美元,超支50%以上;福建舰造价官方没公布,但据港媒估算,不会超过50亿美元,关键是我们还顺手把技术扩散到055大驱、076两栖舰,一套系统多种平台,性价比直接拉满。美国那边?福特号的技术因为太复杂,连尼米兹级都抑制不了,只能孤零零一条船在那烧钱。
现在回头看,2017年马伟明那句话真不是狂,是底气。就像一个学霸考完试说“这次题不难”,学渣以为他在装逼,等成绩出来才发现人家是真会。福特号2024年还在船厂返工,福建舰已经带着舰载机满大洋溜达,抖音上随便一搜,都是歼-15从甲板弹出去的高清视频,评论区一水儿的“666”。
当然,咱们也别飘。航母这玩意儿,说到底是大国重器,不是拿来斗嘴的。美国底子厚,说不定哪天就憋出个大招;中国路还长,核动力、隐身舰载机、舰载预警机,全是下一关的BOSS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咱们再也不用摸着美国过河了,现在轮到他们研究我们的脚印。
写到这儿,个人说两句。军事装备这东西,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咱们普通人看不懂电磁弹射的线圈绕几圈,但能看懂一个理:踏踏实实做事,时间会给你答案。七年前被群嘲的马伟明,用七年时间给中国海军攒了一副王炸;七年后,也许还会有新的质疑,但只要保持这股踏实劲儿,打脸的声音还会更响。
最后的最后,各位看官,你要是觉得这七年逆袭的故事有点燃,评论区聊聊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步?是瓦良格拖回来的那天?还是福建舰弹射小车飞出去的那一下?点个关注,下回咱们聊076的电磁弹射能不能再快一倍。别忘了点赞转发,让隔壁老王也看看,啥叫“闷声干大事”。
免责声明:本文所有观点、数据、案例均基于公开信息整合分析!
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