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的秋天,缅甸北部丛林里弥漫着不同寻常的气息。胡康河谷深处,一支身着美式军装的中国士兵正悄无声息地穿行在参天古木之间。带队的连长突然举起拳头,全连立即隐入树丛。前方隐约传来日语口令声——日军第18师团的巡逻队正在靠近。连长的手势斩钉截铁:准备战斗!这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第一枪,一场持续17个月、伤亡六万七千人的惨烈战役就此拉开帷幕。
01 溃败后的重生
时间倒回1942年春天,十万中国远征军踏出国门时何等雄壮。戴安澜将军率第200师血战同古,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坦克飞机的狂轰滥炸;孙立人带领新38师奔袭仁安羌,硬是从日军包围圈中救出七千英军。英国《泰晤士报》惊呼:“中国军队之光荣簿中增一新页!”
但光荣转瞬即逝。 当英军放弃缅甸仓皇后撤,远征军顿时陷入绝境。撤退路上,野人山成为无数将士的埋骨之地。杜聿明将军后来回忆那惨绝人寰的景象:“沿途尸骨遍野”。原始丛林中蚂蟥如雨,瘴气弥漫,饥饿的士兵成批倒下。待到走出地狱,十万大军仅存四万余人。
更刺痛人心的是国门洞开。日军追着溃兵闯入云南,怒江以西三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陷。那座被称为“极边第一城”的千年古城腾冲,从此插上了太阳旗。
退到印度的残兵却在这时迎来转机。在美国“醋性子乔”史迪威将军的操办下,他们在印度兰姆伽训练营重获新生。全副美式装备,接受最新战术训练,这支队伍被赋予新的名号——中国驻印军。而在怒江东岸,另一支重整旗鼓的队伍也在秣马厉兵,他们叫中国远征军。
1943年秋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转折。斯大林格勒的炮声震垮了德军脊梁,意大利已经投降。在魁北克会议上,盟国终于决定:反攻缅甸!
02 铁血反攻路
1943年10月24日,唐家卡、卡拉卡。
新38师112团的士兵们踩着厚厚的落叶向胡康河谷进发。他们不知道,自己正在创造历史——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反攻日占区。胡康河谷在缅语中意为“魔鬼居住的地方”,日军第18师团在此修筑了坚固工事。子弹从密林中呼啸而出时,立即有士兵倒下。但这次,中国军队没有后退。
新22师从右侧包抄,新38师从左侧迂回,两支铁钳在孟关合拢。当1944年3月9日瓦鲁班被攻克时,六千日军尸体横陈河谷。曾经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“丛林战之王”第18师团,终于尝到了中国铁拳的滋味。
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孟拱河谷。
110公里长的河谷中,日军层层设防。新22师的坦克营在泥泞中艰难前行,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血的代价。5月4日,英开塘阵地前堆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。直到6月19日,卡盟终于被攻克。五天后,孟拱城头升起中国军旗,6800名日军永远留在了这片异国土地。
千里之外的滇西,另一场渡江战役正打得地动山摇。
1944年5月11日深夜,怒江惊涛拍岸。第20集团军九个渡口同时强渡。对岸日军机枪喷着火舌,竹筏上的士兵不断中弹落水,江水被染得通红。54军198师的敢死队终于爬上西岸,仰头望去——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像巨兽般耸立在眼前。
高黎贡山上的战斗堪称“云层上的战争”。美军顾问多恩上校目睹此景震撼不已:“这是二战中海拔最高的陆上战斗!” 山脚下怒江河谷闷热如蒸笼,爬到山腰却寒风刺骨。单衣草鞋的士兵们冻得嘴唇发紫,许多人没见到敌人就冻死在战壕里。594团团长覃子斌身先士卒冲锋,被子弹击中后因山路陡峭无法后送,鲜血流尽前还在询问战况。
03 血肉铸就的胜利
当战线推进到松山,战争露出了最狰狞的面目。
这座俯视滇缅公路的山峰被日军打造成死亡要塞。远征军第一次冲锋就伤亡千人。荣1师接替进攻后,发现主峰子高地的巨型地堡根本无法靠近。工兵营长出了一个疯狂主意:挖地道炸掉它!
八个工兵连轮番上阵,在日军眼皮底下掘进。坑道里空气稀薄,不少人窒息而亡。8月19日夜,三吨TNT炸药被悄悄填入地堡正下方。次日上午9时15分,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,整个山头飞上天空——主堡内的日军全部化为齑粉。松山战役结束时,远征军伤亡7773人,与日军战死人数之比是惨烈的6:1。
腾冲巷战更是炼狱。日军把每座房屋都变成堡垒。预备2师5团团长李颐在总攻前夜对士兵说:“打仗总是要死人的。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,我们要死得像个军人的样子!”第二天他亲率突击队冲锋,被狙击手一枪毙命。这座徐霞客曾赞叹的“极边第一城”,光复时已成一片焦土。
最令人泪目的是那些学生兵。当三台县征募远征军的消息传到东北大学,学生们群情激昂。29名男女学生当场请缨杀敌。国立十八中女生林霖等三十人被拒后血书明志:“期为忠勇之英雄,以赤血白骨换取我中华自由之花!”
全县最终212名师生奔赴战场。他们从新津机场飞越驼峰航线,在印度兰伽训练营脱胎换骨,成为美械精锐部队的一员。三台青年的壮举引发全川从军热潮,《大公报》赞叹:“东大学生自动请服兵役,实开大中学生集体从戎先声!”
04 胜利会师
密支那机场的枪声格外清脆。
1944年5月17日拂晓,中美混合突击队如神兵天降,一举夺下这座战略机场。驼峰航线因此缩短,成为援华物资的生命线。但城内日军拼死顽抗,战斗从盛夏打到初秋。直到8月5日,密支那才完全易主。这场战役创造了一个纪录——中美联军首次在敌后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。
在龙陵战场,战况胶着得令人窒息。
第71军两次攻入城区,又两次被日军反扑逼退。11月初,荣誉第1师、第200师、第36师三支劲旅合力猛攻,巷战持续五天五夜。11月6日晨,最后一股日军在文家坡地堡被火焰喷射器吞噬。至此,滇西三大据点腾冲、松山、龙陵全部光复。
1945年1月27日,历史性时刻来临。
畹町附近的芒友小镇,一群满身硝烟的士兵从丛林走出。对面山道上,另一支部队的先头哨兵警惕地举枪。“别开枪!我们是驻印军新38师的!”欢呼声瞬间响彻山谷——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胜利会师!中印公路全线贯通,第一批满载物资的卡车长鸣汽笛,驶向饱经战火的神州大地。
战役尚未结束。新30师猛攻腊戍,巷战持续五十余天。3月8日,这座曾让远征军痛断归路的重镇终告光复。二十天后,乔梅村外,中国士兵与英军第36师紧紧握手。至此,缅北滇西战役画上句号。
05 永恒的丰碑
这场历时17个月的鏖战,中国军队伤亡6.7万人,其中31443人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。他们解放缅甸领土13万平方公里,收复滇西失地8.3万平方公里,击毙日军4.8万余人。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血肉之躯铸就的不朽传奇。
在腾冲国殇墓园,三千多块墓碑沿山而上。其中19块特殊的石碑,属于帮助中国抗战的盟军将士。美军中尉夏伯尔长眠于此,他倒在反攻首日的高黎贡山战场,年仅22岁。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特别的飞行服,背上缝着“来华助战洋人,军民一体救护”的血幅——这是“飞虎队”飞行员的护身符,更是中美军民并肩作战的见证。
民众的支持同样可歌可泣。当远征军急需将60万斤军粮从怒江东岸运到前线,腾冲百姓肩挑背扛组成运输队。小脚妇女抱着娃娃,白发老翁拄着拐杖,冒雨跋涉在毒蛇出没的深山。一趟百公里路程,累死病死者逾二百人。整个滇西反攻期间,仅腾冲县就出动民夫46000余人,死亡1300余人。卫立煌司令含泪感叹:“反攻胜利半是将士用命,半是民众之功!”
今天的中印公路车流不息,当年血战的松山已树木葱茏。但历史从未被遗忘——那些在野人山倒下的身影,在孟拱河谷冲锋的呐喊,在腾冲巷战中拉响手榴弹的最后一搏,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。他们用鲜血向世界宣告:中国军人,不负家国!
战火硝烟散尽,英魂永镇河山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闲人杂谈
#抗战故事我来讲#
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