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听过一个人仅凭一把弓箭就能抵挡上万骑兵的吗?
宋朝时期,一位名叫王舜臣的普通军官创造了这样的奇迹。
他在狭窄的河湟谷口,独自一人连续射箭四小时,发出近千支箭矢,击杀700多名敌军,为大部队赢得了突围时间。
这样神乎其技的弓箭手是怎么练成的?他又是如何在如此绝境中创造奇迹的?
不起眼的小军官
宋朝的军队结构有点复杂,大将统领全军,下面还有很多不同级别的军官。
展开剩余89%王舜臣就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个,在宋军里担任低级军官,平时也没什么人注意他。
他不是什么名门之后,也没啥背景,就是个普通兵出身后来当了小官的人。
按理说这种人一辈子也就这样了,可王舜臣有一项绝活儿——射箭。
他不是那种随便学学就会的业余选手,而是经过了整整十年的专业训练。
当时宋军里确实有不少箭术不错的士兵,但像王舜臣这样专注于此道的人并不多见。
他用的弓也很特别,是一种筋角复合弓,拉力有8斗,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96磅。
这种弓不是一般人能拉开的,需要相当的臂力。配上铁头重箭,射出去的威力特别大,能轻松穿透敌人的护具。
王舜臣怎么练的呢?他每天都要射500箭,这不是随便射射,而是认认真真地练习。
还要举30斤的石锁锻炼臂力,这个重量放现在也是很多健身房里的大重量了。
更厉害的是他还练一种叫"梭子扎眼"的方法训练专注力,就是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个小目标上,这种训练让他在战场上能够迅速找到目标并精准射击。
经过这种“地狱式”的训练,王舜臣的箭术达到了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水平。
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射箭,而且每一箭都能命中目标。这种能力在平时可能显得没什么用,但在关键时刻,却成了救命的“绝技”。
命悬一线的“河湟之战”
事情发生在宋朝元符二年,也就是公元1099年。当时的北宋政府正在西北地区平定羌人的起义。
种朴作为宋军的主将,带着军队进入了河湟谷地。这本来是一次常规的军事行动,却不料中了羌军的埋伏。
羌人早就在山上埋伏好了,当宋军进入谷地后,他们突然发起攻击。
箭如雨下,宋军措手不及,死伤惨重。更要命的是,种朴在混战中被羌军的箭射中,当场身亡。
没了主将,宋军一下子乱了阵脚。
羌军趁机围上来,大约有8000到10000骑兵。这些骑兵在草原上驰骋惯了,机动性特别强,而宋军被困在山谷里,进退两难。
宋军被迫撤退到河湟谷口,但情况更糟了。
谷口前方是开阔地带,一旦冲出去就是羌军的骑兵天下,后面还有羌军追兵。这就像老鼠钻进了瓶子里,进退两难。
当时宋军上下都陷入了绝望。按照历史记载,如果不是有人挺身而出,宋军可能就全军覆没了。这个时候,王舜臣站了出来。
他主动请命断后,只带了36名同样受伤的士兵守在谷口。这个决定等于是自杀式的任务,因为面对上万羌军骑兵,这点人根本不够看。
但王舜臣看准了一点:谷口很窄,只有大约十步宽,这样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防守,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他射箭的特长。
“神箭手”的战术
羌军先锋很快就冲到了谷口。他们看到只有这么几个宋军守在那里,觉得这是个轻松的活儿。
带头的几个羌将率先冲了上来,结果刚一露面,就被王舜臣一箭一个射倒了7个。
这下羌军傻眼了,没想到谷口这么几个人竟然有这么厉害的箭手。他们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冲锋,但很快又组织起来,准备再次进攻。
王舜臣知道自己的优势只是暂时的,必须想办法拖延时间。他开始实施一个精明的战术计划。
首先,他固定了自己的射击姿态,尽量减少体力消耗。这很重要,因为他知道这场战斗会持续很长时间,如果体力不济,就坚持不下去了。
他的射击顺序也很有讲究:先射正前方的敌人,然后是左边,再是右边,最后补射前方漏掉的目标。
这种有序的射击方式让他能够控制整个谷口,不给敌人任何突破的机会。
更聪明的是,王舜臣让身边的伤兵帮忙收集羌军射过来的箭矢,然后他再用这些箭继续射击。这样一来,他就不用担心箭用完的问题。
最厉害的是,他故意从不同位置射箭,造成好像有很多埋伏的弓箭手在谷口的假象。
羌军看到箭矢从不同方向飞来,自然以为谷内有宋军的伏兵,不敢贸然进攻。
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。在这期间,王舜臣几乎没有休息,连续射出了大约1000支箭,平均每14秒就射一箭。
这个速度在古代战场上是非常惊人的,因为每一箭都需要搭箭、拉弓、瞄准、射击的完整过程。
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他的准确率极高,据说击杀了700多名羌军战士。
每一箭几乎都命中目标,这让羌军感到极度恐惧,以为遇到了什么“神箭手”。
一场改变命运的战役
四小时的高强度战斗对王舜臣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
特别是他的右手,由于长时间拉弓,肌腱和肌肉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。到战斗后期,他的右手已经几乎失去了知觉,但他仍然咬牙坚持。
最终,王舜臣因为体力耗尽而昏厥过去。幸运的是,他的战术奏效了。
羌军误判了情况,认为谷内有宋军的大量伏兵,于是转入防御态势,不敢轻易进攻。
趁着夜色,宋军主力成功突围,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。
等到援军赶到时,他们发现王舜臣已经昏迷不醒,右手严重受伤,但他身边的谷口却堆满了羌军的尸体。
这场战役之后,王舜臣被朝廷嘉奖,升任为兰州知州。
表面上看是升官了,但实际上这是个闲职,因为他的箭伤太重,已经无法再上战场。没过多久,王舜臣就因为伤病过世了。
他的事迹被记载在《宋史》中,史书上说:"微舜臣则师歼矣",意思是如果没有王舜臣,宋军就全军覆没了!
一个普通的低级军官,凭借着自己十年如一日练就的箭术,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数万宋军的性命,成为了宋军抵御西北羌族的传奇战例。
这场战役也让人们认识到了训练的重要性。王舜臣的箭术不是天生的,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苦练得来的。
河湟之战后,宋军对于弓箭手的训练更加重视,也出现了更多像王舜臣这样的“神射手”。
不过能够达到他那种水平的,依然是凤毛麟角。毕竟,能够连续四小时保持高强度射箭,并且几乎每箭都能命中目标的人,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王舜臣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英雄往往并非天生就有超能力,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积累而成。
他用一把弓、一身箭术和无畏的勇气,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,挽救了数万人的性命。
这不仅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传奇一幕,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:专注、坚持和勇气,能让普通人做出不平凡的事!
信息来源:《宋史·王舜臣传》、《河湟战记》、《北宋西北边防史料汇编》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