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呼吸系统病症
1. 治肺热咳嗽方
配方:桑白皮 20 克、地骨皮 15 克、黄芩 12 克、知母 12 克、贝母 10 克、杏仁 10 克、桔梗 10 克、甘草 6 克 。
用法:将上述药材一同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浸泡 30 分钟后,大火煮开,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取汁温服,每日 1 剂,分早晚两次服用 。
功效:此方能清泻肺热,化痰止咳,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的咳嗽,症状表现为咳嗽气粗,痰黄黏稠,不易咳出,伴有发热、口渴等 。桑白皮、地骨皮泻肺清热;黄芩、知母增强清热之力;贝母、杏仁化痰止咳;桔梗宣肺利咽;甘草调和诸药 。
2. 治肺寒咳嗽方
配方:干姜 10 克、细辛 3 克、五味子 6 克、半夏 10 克、紫菀 15 克、款冬花 15 克、百部 15 克、炙甘草 6 克 。
- 用法:诸药加水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
功效:可温肺散寒,止咳化痰,针对肺寒咳嗽,症见咳嗽频作,痰白清稀,伴有怕冷、鼻塞等 。干姜、细辛温肺散寒;五味子敛肺止咳;半夏燥湿化痰;紫菀、款冬花、百部润肺止咳;炙甘草调和药性 。
二、妇科病症
3. 治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方
配方:柴胡 15 克、香附 15 克、郁金 15 克、当归 20 克、川芎 10 克、白芍 20 克、熟地 20 克、益母草 30 克、泽兰 15 克 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从月经结束后开始服用,每日 1 剂,连服 10 - 15 天 。
功效:疏肝理气,养血调经,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,如月经周期紊乱,经前乳房胀痛,月经量少且色暗有块等 。柴胡、香附、郁金疏肝理气;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养血活血;益母草、泽兰活血化瘀,调经止痛 。
4. 治宫寒不孕方
配方:艾叶 15 克、小茴香 10 克、川芎 15 克、当归 20 克、熟地 20 克、白芍 15 克、黄芪 30 克、党参 20 克、巴戟天 15 克、仙灵脾 15 克 。
用法:药材浸泡 1 小时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40 - 5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,连服 20 天为 1 疗程,可连用 3 - 6 个疗程 。
功效:温肾暖宫,益气养血,适用于宫寒所致的不孕,症见小腹冷痛,月经后期,量少色淡,或伴有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等 。艾叶、小茴香温经散寒,暖宫止痛;当归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养血和血;黄芪、党参补气健脾;巴戟天、仙灵脾温肾助阳 。
三、神经系统病症
5. 治心脾两虚型失眠方
配方:党参 20 克、白术 15 克、茯苓 15 克、炙甘草 6 克、黄芪 30 克、当归 15 克、龙眼肉 20 克、酸枣仁 20 克、远志 10 克、木香 6 克 。
用法:将药材加水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睡前 1 - 2 小时服用,每日 1 剂 。
功效:健脾养心,益气补血,安神定志,对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、心悸健忘、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黄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。四君子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)健脾益气;黄芪增强补气之力;当归、龙眼肉补血养心;酸枣仁、远志安神定志;木香理气醒脾,使补而不滞 。
6. 治肝阳上亢型头痛方
配方:天麻 15 克、钩藤 20 克(后下)、石决明 30 克(先煎)、栀子 12 克、黄芩 12 克、牛膝 15 克、杜仲 15 克、益母草 15 克、桑寄生 15 克、夜交藤 30 克、茯神 20 克 。
用法:先将石决明打碎,加水先煎 30 分钟,再加入其余药材浸泡 30 分钟后煎煮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最后 5 - 10 分钟加入钩藤 。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
功效:平肝潜阳,清热息风,适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,症见头痛而眩,心烦易怒,夜寐不宁,面红口苦等 。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平肝潜阳;栀子、黄芩清肝泻火;牛膝引血下行;杜仲、桑寄生补益肝肾;益母草活血利水;夜交藤、茯神宁心安神 。
四、口腔病症
7. 治胃火上炎型口腔溃疡方
配方:石膏 30 克(先煎)、知母 15 克、黄连 6 克、黄芩 10 克、生地 20 克、丹皮 15 克、升麻 10 克、竹叶 10 克、甘草 6 克 。
用法:先煎石膏 30 分钟,然后加入其他药材浸泡 30 分钟后煎煮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同时,可将适量蜂蜜涂抹于口腔溃疡处,每日数次 。
功效:清胃泻火,凉血解毒,可有效治疗胃火上炎引起的口腔溃疡,症状为口腔溃疡疼痛剧烈,周围红肿,口臭,口渴,大便干结等 。石膏、知母、黄连、黄芩清泻胃火;生地、丹皮凉血滋阴;升麻清热解毒,引药上行;竹叶清热除烦;甘草调和诸药 。配合蜂蜜外用,可起到润燥生肌,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。
8. 治风火牙痛方
配方:白芷 15 克、细辛 3 克、防风 10 克、荆芥 10 克、薄荷 10 克(后下)、川芎 10 克、生石膏 30 克(先煎)、黄连 6 克、升麻 10 克 。
用法:先煎生石膏 30 分钟,再加入除薄荷外的药材浸泡 30 分钟后煎煮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 30 分钟,最后 5 - 10 分钟加入薄荷 。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另取适量药渣,用纱布包好,咬在牙痛处,每次 15 - 20 分钟,每日 3 - 4 次 。
功效:疏风清热,泻火止痛,适用于风火上攻所致的牙痛,症见牙齿疼痛,遇风发作或加重,牙龈红肿等 。白芷、细辛、防风、荆芥、薄荷疏风散邪;川芎活血行气止痛;生石膏、黄连、升麻清泻胃火 。内服与外用结合,快速缓解风火牙痛症状 。
五、皮肤病症
9. 治湿热蕴结型湿疹方
配方:龙胆草 15 克、黄芩 15 克、栀子 15 克、泽泻 20 克、木通 10 克、车前子 20 克(包煎)、生地 20 克、当归 15 克、柴胡 10 克、生甘草 10 克、苦参 20 克、白鲜皮 30 克 。
用法:将上述药材(除车前子外)放入锅中,加水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在煎药的最后 15 分钟加入包煎的车前子 。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同时,取适量药渣加水再次煎煮,待水温适宜时,用干净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湿疹患处,每次 15 - 20 分钟,每日 2 - 3 次 。
功效:清热利湿,解毒止痒,针对湿热蕴结型湿疹,症见皮肤潮红、瘙痒剧烈、有渗液,伴有口苦、咽干、小便黄赤等 。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清热泻火;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利水渗湿,使湿热从小便而出;生地、当归滋阴养血,以防利湿伤阴;柴胡疏肝理气;苦参、白鲜皮清热燥湿,解毒止痒;生甘草调和诸药 。内服与外用结合,有效缓解湿疹症状 。
10. 治血虚风燥型牛皮癣方
配方:当归 20 克、熟地 30 克、白芍 20 克、川芎 15 克、鸡血藤 30 克、天冬 15 克、麦冬 15 克、玄参 20 克、白鲜皮 30 克、地肤子 30 克、土茯苓 30 克、苦参 20 克、甘草 10 克 。
- 用法:将药材放入锅中,加水浸泡 1 小时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40 - 5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
功效:养血润燥,祛风解毒,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牛皮癣,症状为皮肤干燥、鳞屑较多,伴有瘙痒,面色无华,头晕目眩等 。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鸡血藤养血活血;天冬、麦冬、玄参滋阴润燥;白鲜皮、地肤子、土茯苓、苦参清热燥湿,解毒止痒;甘草调和诸药 。通过养血润燥,使肌肤得到滋养,同时清除湿毒,缓解牛皮癣症状 。
六、消化系统病症
11. 治脾胃虚寒型胃痛方
配方:黄芪 30 克、桂枝 15 克、白芍 20 克、炙甘草 10 克、干姜 10 克、大枣 5 枚、饴糖 30 克(烊化) 。
用法:将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干姜、大枣放入锅中,加水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取汁后烊化饴糖,趁热服用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
功效:温中健脾,和里缓急,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,症见胃痛隐隐,绵绵不休,喜温喜按,空腹痛甚,得食则缓,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等 。黄芪、桂枝、干姜温中散寒;白芍、炙甘草缓急止痛;大枣补脾益气;饴糖甘温补中,缓急止痛 。
12. 治食积停滞型消化不良方
配方:神曲 15 克、山楂 20 克、麦芽 20 克、莱菔子 15 克、陈皮 10 克、半夏 10 克、茯苓 15 克、连翘 10 克 。
- 用法:将药材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
功效:消食化积,和胃降逆,适用于食积停滞引起的消化不良,症见脘腹胀满,嗳腐吞酸,恶心呕吐,不思饮食等 。神曲、山楂、麦芽、莱菔子消食化积;陈皮、半夏、茯苓理气和胃,燥湿化痰;连翘清热散结,以防食积化热 。
七、泌尿系统病症
13. 治膀胱湿热型尿频尿急方
配方:黄柏 15 克、知母 15 克、滑石 30 克(包煎)、木通 10 克、瞿麦 15 克、萹蓄 15 克、车前子 20 克(包煎)、栀子 15 克、大黄 6 克(后下)、甘草 6 克 。
用法:先将除大黄外的药材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分钟,最后 5 - 10 分钟加入后下的大黄 。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
功效:清热利湿,通淋止痛,适用于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症见小便频数短涩,灼热刺痛,尿色黄赤等 。黄柏、知母清热泻火;滑石、木通、瞿麦、萹蓄、车前子利水通淋;栀子清热泻火,使湿热从小便而出;大黄泻热通便,导湿热下行;甘草调和诸药 。
14. 治肾阳虚型尿频方
配方:熟地 20 克、山药 20 克、山茱萸 15 克、茯苓 15 克、泽泻 15 克、丹皮 10 克、附子 10 克(先煎)、肉桂 6 克、益智仁 15 克、桑螵蛸 15 克、覆盆子 15 克 。
用法:先煎附子 40 - 50 分钟,再加入其余药材浸泡 30 分钟后煎煮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
功效:温补肾阳,固涩小便,适用于肾阳虚衰,膀胱气化无权所致的尿频,症见小便频数,夜间尤甚,尿清长,伴有腰膝酸软,畏寒肢冷等 。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滋补肾精;附子、肉桂温补肾阳;茯苓、泽泻、丹皮利水渗湿,以防滋补太过;益智仁、桑螵蛸、覆盆子补肾固涩,缩小便 。
八、骨骼肌肉病症
15. 治风寒湿痹型关节痛方
配方:独活 15 克、羌活 15 克、防风 10 克、细辛 3 克、川芎 15 克、当归 20 克、生地 20 克、白芍 15 克、桂枝 15 克、茯苓 15 克、杜仲 15 克、牛膝 15 克、桑寄生 30 克、秦艽 15 克、甘草 6 克 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 1 小时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40 - 5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同时,用药液熏洗关节疼痛部位,每日 1 - 2 次,每次 20 - 30 分钟 。
功效:祛风除湿,散寒止痛,养血活血,适用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的关节疼痛,症见关节疼痛,屈伸不利,疼痛呈游走性或痛有定处,遇寒加重等 。独活、羌活、防风、细辛祛风散寒,除湿止痛;川芎、当归、生地、白芍养血活血,使祛邪而不伤正;桂枝温通经络;茯苓健脾渗湿;杜仲、牛膝、桑寄生补肝肾,强筋骨;秦艽祛风湿;甘草调和诸药 。内服与熏洗结合,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症状 。
16. 治瘀血阻滞型腰痛方
配方:桃仁 15 克、红花 15 克、当归 20 克、川芎 15 克、赤芍 15 克、生地 15 克、牛膝 15 克、杜仲 15 克、续断 15 克、乳香 10 克、没药 10 克、甘草 6 克 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 30 - 40 分钟,每日 1 剂,分两次温服 。同时,可用药渣热敷腰部疼痛处,每次 15 - 20 分钟,每日 2 - 3- 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,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同时,可用药渣热敷腰部疼痛处,每次15 - 20分钟,每日2 - 3次。
功效: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,补肾强腰。适用于腰部遭受外伤或劳损后,瘀血阻滞经络所导致的腰痛,症状表现为腰痛如刺,痛有定处,俯仰不便,日轻夜重。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赤芍活血化瘀;生地滋阴养血,防化瘀伤阴;牛膝引血下行,且能强腰膝;杜仲、续断补肝肾,强筋骨;乳香、没药活血行气止痛;甘草调和诸药。内服配合热敷,使药力直达病所,有效缓解瘀血阻滞型腰痛。 九、儿科病症 17. 治小儿风热感冒方 配方:金银花15克、连翘15克、薄荷10克(后下)、牛蒡子15克、桔梗10克、芦根30克、淡竹叶10克、荆芥10克、豆豉10克、甘草6克。
用法:先将除薄荷外的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 - 30分钟,最后5 - 10分钟加入薄荷。每日1剂,分3 - 4次给小儿温服。
功效:辛凉解表,清热解毒。适用于小儿外感风热之邪引起的感冒,症状可见发热、微恶风寒、鼻塞、流黄涕、咳嗽、咽红、舌尖红、苔薄黄等。金银花、连翘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;薄荷、牛蒡子、荆芥、豆豉辛凉解表;桔梗宣肺利咽;芦根、淡竹叶清热生津;甘草调和诸药。 18. 治小儿脾虚泄泻方 配方:党参15克、白术15克、茯苓15克、炙甘草6克、山药20克、莲子肉15克、薏苡仁30克、白扁豆15克、砂仁6克(后下)、桔梗10克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,最后5 - 10分钟加入后下的砂仁。每日1剂,分3 - 4次给小儿温服。 功效:健脾益气,渗湿止泻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,症状为大便溏薄,食后作泻,色淡不臭,时轻时重,面色萎黄,食欲不振,神疲倦怠等。四君子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)健脾益气;山药、莲子肉、薏苡仁、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;砂仁醒脾和胃;桔梗载药上行,培土生金。 十、五官科病症 19. 治肝火上炎型目赤肿痛方 配方:龙胆草15克、栀子15克、黄芩15克、柴胡10克、生地20克、车前子20克(包煎)、泽泻20克、木通10克、当归15克、甘草6克、夏枯草15克、决明子15克。
用法:将上述药材(除车前子外)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,在煎药的最后15分钟加入包煎的车前子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清肝泻火,明目消肿。适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,症见眼睛红肿热痛,头痛,口苦,易怒等。龙胆草、栀子、黄芩、夏枯草、决明子清肝泻火明目;柴胡疏肝理气;生地、当归滋阴养血,以防肝火灼伤阴血;车前子、泽泻、木通利水渗湿,使肝火从小便而出;甘草调和诸药。 20. 治肺经风热型鼻炎方 配方:苍耳子10克、辛夷花10克、白芷15克、薄荷10克(后下)、黄芩15克、连翘15克、桔梗10克、甘草6克、菊花15克、金银花15克。
用法:先将除薄荷外的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分钟,最后5 - 10分钟加入薄荷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同时,可将适量药渣用纱布包好,趁热熏鼻,每次10 - 15分钟,每日2 - 3次。
功效:疏风清热,宣肺通窍。适用于肺经风热所致的鼻炎,症状为鼻塞、流黄涕、嗅觉减退、鼻内黏膜红肿等。苍耳子、辛夷花、白芷、薄荷通利鼻窍;黄芩、连翘、菊花、金银花清热解毒;桔梗宣肺利咽;甘草调和诸药。内服结合熏鼻,使药力直接作用于鼻腔,有效缓解鼻炎症状。 十一、其他病症 21. 治气血不足型自汗方 配方:黄芪30克、白术15克、防风10克、党参20克、浮小麦30克、麻黄根10克、煅牡蛎30克(先煎)、五味子10克、炙甘草6克。
用法:先煎煅牡蛎30分钟,再加入其余药材浸泡30分钟后煎煮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益气固表,敛汗止汗。适用于气血不足,表虚不固导致的自汗,症见自汗恶风,稍劳尤甚,易于感冒,体倦乏力,面色少华等。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炙甘草健脾益气;防风走表而御风邪,与黄芪、白术合用,即玉屏风散,加强固表止汗之力;浮小麦、麻黄根、煅牡蛎、五味子敛阴止汗。 22. 治阴虚火旺型盗汗方 配方:生地20克、麦冬15克、玄参15克、当归15克、黄连6克、黄芩10克、黄柏10克、酸枣仁20克、柏子仁15克、五味子10克、浮小麦30克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滋阴降火,养心安神,敛汗止汗。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,症状为寐中汗出,醒后自止,五心烦热,午后潮热,两颧色红,口渴等。生地、麦冬、玄参滋阴清热;当归养血润燥;黄连、黄芩、黄柏清热泻火;酸枣仁、柏子仁、五味子养心安神;浮小麦敛汗止汗。 23. 治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方 配方:柴胡15克、香附15克、郁金15克、当归20克、川芎15克、赤芍15克、桃仁15克、红花15克、白芷10克、白茯苓15克、白术15克、甘草6克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同时,可将适量药汁与蜂蜜混合,调成糊状,敷于面部黄褐斑处,每周2 - 3次,每次15 - 20分钟。
功效:疏肝理气,活血化瘀,美白祛斑。适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黄褐斑,症见面部色斑呈黄褐色,边界清晰,伴有情志抑郁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等。柴胡、香附、郁金疏肝理气;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活血化瘀;白芷、白茯苓、白术美白祛斑;甘草调和诸药。内服结合外敷,内外同治,改善黄褐斑症状。 24. 治痰气郁结型梅核气方 配方:半夏15克、厚朴20克、紫苏叶15克、茯苓15克、生姜10克、香附15克、郁金15克、合欢皮15克、柴胡10克、甘草6克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化痰散结,疏肝理气,解郁降逆。适用于痰气郁结所致的梅核气,症见自觉咽中有物梗塞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但不妨碍进食,胸胁胀满,情志抑郁等。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姜化痰散结,降逆和胃;香附、郁金、合欢皮、柴胡疏肝理气,解郁安神;甘草调和诸药。 25. 治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方 配方:柴胡15克、郁金15克、香附15克、青皮10克、当归20克、川芎15克、白芍20克、丹参20克、王不留行15克、浙贝母15克、牡蛎30克(先煎)、夏枯草15克、甘草6克。
用法:先煎牡蛎30分钟,再加入其余药材浸泡30分钟后煎煮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疏肝理气,活血化瘀,软坚散结。适用于肝郁气滞,痰凝血瘀引起的乳腺增生,症见乳房肿块,胀痛,随喜怒消长,伴有胸闷胁胀,善郁易怒,心烦口苦等。柴胡、郁金、香附、青皮疏肝理气;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丹参活血化瘀;王不留行通经下乳,协助化瘀;浙贝母、牡蛎、夏枯草化痰软坚散结;甘草调和诸药。 26. 治心肾不交型失眠多梦方 配方:黄连6克、肉桂3克(后下)、生地20克、麦冬15克、玄参15克、酸枣仁20克、柏子仁15克、远志10克、茯神20克、夜交藤30克、合欢皮15克。
用法:先将除肉桂外的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分钟,最后5 - 10分钟加入后下的肉桂。每日1剂,睡前1 - 2小时温服。
功效:交通心肾,滋阴降火,养心安神。适用于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多梦,心悸怔忡,心烦,腰膝酸软,潮热盗汗,咽干口燥等症状。黄连清心泻火;肉桂引火归元,与黄连合用,使心肾相交;生地、麦冬、玄参滋阴清热;酸枣仁、柏子仁、远志、茯神、夜交藤、合欢皮养心安神。 27. 治脾虚湿盛型肥胖方 配方:党参20克、白术15克、茯苓20克、炙甘草6克、荷叶15克、泽泻20克、薏苡仁30克、陈皮10克、半夏10克、山楂20克、神曲15克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同时,配合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控制。
功效:健脾祛湿,化痰消脂。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肥胖,症见形体肥胖,肢体困重,胸闷腹胀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等。四君子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)健脾益气;荷叶升清降浊,利湿减脂;泽泻、薏苡仁利水渗湿;陈皮、半夏燥湿化痰;山楂、神曲消食化积。通过健脾祛湿,调节脾胃功能,达到减肥的目的。 28. 治风寒袭肺型咳嗽气喘方 配方:麻黄10克、杏仁10克、甘草6克、桂枝15克、细辛3克、干姜10克、五味子6克、半夏10克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解表散寒,宣肺平喘,化痰止咳。适用于风寒袭肺引起的咳嗽气喘,症见咳嗽频作,咳痰稀薄色白,头痛,肢体酸楚,恶寒,发热等。麻黄、桂枝解表散寒,宣肺平喘;杏仁降气止咳平喘;甘草调和诸药;细辛、干姜温肺化饮;五味子敛肺止咳;半夏燥湿化痰。 29. 治肝肾阴虚型耳鸣耳聋方 配方:熟地20克、山药20克、山茱萸15克、茯苓15克、泽泻15克、丹皮10克、磁石30克(先煎)、石菖蒲15克、五味子10克、女贞子15克、旱莲草15克。
用法:先煎磁石30分钟,再加入其余药材浸泡30分钟后煎煮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滋补肝肾,益肾聪耳。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耳鸣耳聋,症见耳鸣或耳聋逐渐加重,头晕目眩,腰膝酸软,遗精,五心烦热等。六味地黄丸(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泽泻、丹皮)滋补肝肾;磁石重镇安神,聪耳明目;石菖蒲化湿开窍,通耳窍;五味子收敛固涩,补肾宁心;女贞子、旱莲草滋补肝肾,增强滋阴之力。 30. 治肠燥津亏型便秘方 配方:火麻仁30克、郁李仁15克、松子仁15克、柏子仁15克、杏仁10克、生地20克、玄参20克、麦冬20克、当归20克、白芍20克、甘草6克。
用法:将药材浸泡3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 - 40分钟。每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
功效:滋阴润燥,润肠通便。适用于肠燥津亏导致的便秘,症见大便干结,如羊屎状,口干,咽干,或伴见头晕,耳鸣,腰膝酸软等。火麻仁、郁李仁、松子仁、柏子仁、杏仁润肠通便;生地、玄参、麦冬滋阴润燥;当归、白芍养血润肠;甘草调和诸药。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,以上秘方偏方仅作为参考。在使用任何方剂之前,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,以确保用药安全、有效。希望这些中医秘方能够为大家的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