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博主马先生称,入住月租6万多元的房子后,身体出现异常,随后找了国家认可的CMA检测,显示甲醛超标近三倍,但“房东不相信,也不愿自找机构重新检测,坚持要立案后检测”。房东程先生则指责马先生公布其及家人的照片、散布虚假信息,已准备起诉侵权。双方各执一词,目前官方已介入调查,真相有待揭晓。
尽管事情尚无定论,但从已知情况来看,马先生要求立即复检,程先生则祭出了“拖字诀”。还是暴露了当前租赁维权中一大难题:甲醛作为挥发性物质,随时间推移,浓度可能大幅变化。一旦诉讼排期过长,房屋状态变化,关键证据便有可能灭失。此事也并非孤例,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,暴露了国内租房市场部分房东的基本诚信有待提升。
当马先生求助“12345”时,被告知“个人直租不属监管范畴”,只能诉诸法院。个体租客面临着维权成本高昂、专业门槛陡峭、证据保存难等多重困境。
解决这一顽疾,离不开制度补位。租房市场亟需制度化的空气质量检测和信息公开。目前,国内部分城市已试点“租前强制甲醛检测”和“空气质量合格证”制度,要求房东在出租前完成权威机构检测并公示结果,值得推广。例如,事发地杭州2016年就曾开展新装住宅免费检测,但范围限于“未摆放家具”且“装修完工60天内”的房屋,覆盖面和强制力不足。
未来,也需推动立法,将室内空气质量纳入租赁物质量标准,设定装修后强制通风期,并建立适当的投诉处理机制,让租客不必在健康权与司法鏖战之间做抉择。
健康权从无高低贵贱之分,无论是月租6万元的豪宅,还是600元的出租房,都应有同等的安全底线。
撰文|李哲
主编|李锦
审核|朱宗威
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